原標題:系列報道:北京鄉村振興故事(四)京郊燈籠第一村——懷柔區紅廟村
紅廟村位于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鎮旅游風景區。九渡河鎮是旅游資源極為密集的鎮,這里有山、有水、有長城,還有很多文物古跡,全鎮18個行政村村有景美如畫,而紅廟村正是其中最小的村。百人口的小村子,卻有著大名堂,這里是北京第一個做燈籠的村子,被譽為“京郊燈籠第一村”。
紅廟做燈籠,遠近都聞名。10多年來,紅廟村不少人會做燈籠,但村子出名主因制造,附加值有限。著眼于村集體經濟薄弱、場地還受限的現狀,紅廟“借船出?!?,想方設法輸送村里的燈籠手藝人到中小學、水長城景區等地開展培訓教學,既傳承老手藝,又促進村民增收、婦女就業,倍受歡迎。
受此啟發,村里想方設法解決場地受限的問題,建立了傳統手工藝傳承培訓基地。去年,紅廟村又充分依托北京玩具協資源會,6位村民正式拜5位“非遺”名家為師,通過傳道授業進一步將傳統手工藝發揚光大。5位名家分別是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(太平燕)代表性傳承人王文運,門頭溝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(風車)代表性傳承人王成舉,北京民間玩具工藝大師、面塑藝術家楊守光,海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(毛猴)代表性傳承人榮慧生和葫蘆鑲嵌傳承人、國禮藝術大師康駒祥。
今后,傳統手工藝傳承培訓基地既可以將幾位名家作為師資力量,也能通過師承讓村民更精進地掌握手工技藝,充實進基地成為課程講授者。目前已經與北京國際學校達成意向,預計于今年夏季將接待學生團體開展“非遺”傳承互動體驗活動。
西院兒是工坊,東院兒是展館。緊挨著培訓基地的是紅廟村鄉情村史館,藏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個品種、1000多件手工藝品,既有毛猴、風車等,又有兔兒爺、花燈、京派內畫鼻煙壺。
如今,紅廟村在傳承燈籠非遺文化的基礎上,建立了鄉情村史館,啟用了傳統手工藝傳承培訓基地,開展培訓的同時游人可免費參觀展館。依托村里的民宿等產業,游客可以吃住在紅廟,發展“駐停經濟”,提高手工藝品的附加值,實現傳統制造業向文旅服務業轉變,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。
紅燈籠改變了村民的生活,更讓小小的紅廟村成了北京城內的燈籠第一村。紅廟村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,景色宜人。并且這里有著城市中難得的幽靜,卻又不缺乏人氣。在這里不僅可以感受非遺文化,更可以體驗風土人情,住特色民宿。如果您想一次把上百種的非遺產品盡收眼底,不妨到紅廟村走走,趕上節日村子道路兩旁還會掛起紅紅的大燈籠,與青山綠水相呼應、美不勝收。
(北京美麗鄉村網供稿)(懷柔區農業農村局/圖)
(千龍網)